为深化科研创新思维、赋能学术研究实践,2025年2月26日,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顾平教授应邀来到美术学院,以《科研六问与课题案例破解》为题,为美术学院师生带来一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高度的学术讲座。此次活动不仅为学院师生提供了科研方法论的系统指导,更通过赠书仪式搭建起跨校学术资源共享的桥梁,彰显了艺术学科协同发展的新格局。讲座由美术学院副院长王静主持。

(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顾平教授向美术学院全体教师赠送其最新著作《艺术学科课题申报指南》与《艺术学科论文写作指南》。这两部凝聚其三十年科研经验的力作,从选题设计到成果转化,为艺术学科研究提供了全景式方法论支持。美术学院副院长王静在致辞中表示:顾教授的慷慨赠书是对我院科研工作的极大鼓舞。书中既有高屋建瓴的学术视野,也有脚踏实地的实操策略,必将成为师生突破科研瓶颈的“工具箱”。赠书仪式上,顾平教授与美术学院院长李勇及青年教师代表赠书并合影。

(美术学院院长李勇与顾平教授赠书仪式合影)

(美术学院青年教师们与顾平教授赠书仪式合影)

(美术学院院长李勇讲话)
随后,美术学院院长李勇指出:“我院在科研与研究生培养方面面临三大核心问题:一是选题“脱实向虚”,研究或过度宏大,或囿于个人创作,缺乏具体问题意识,成果重复且难以落地;二是对接国家战略不足,课题与“文化自信”“中华文化符号转化”等国家战略及新疆地区发展需求结合较弱,竞争力待提升;三是跨学科融合缺失,偏离国家“多学科融合”导向,实践路径亟待拓展。因此关键在于转变思维,科研需扎根现实,以具体问题回应时代命题,方能实现学术价值与社会效益的双重落地。”
、
(南京艺术学院顾平教授)
在讲座中,顾平教授依托其深厚的专业背景和丰富的科研经验,提炼出科研关键问题“六问”,并结合具体课题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他重点阐述了从设定熟悉的研究领域、系统梳理知识积累、归纳总结方法理论、明确解决问题的路径,到总结优秀研究经验并将其转化为实践秘诀的整个过程。此外,他还强调了读好文章与写好文章的重要性,通过积累、经验、实操三个步骤,构建起个人学术研究体系。该体系呈现出螺旋上升的演进特征,其中知识积淀是坚实基础,方法论锻造出高效的分析工具,学术生产则实现价值转化,三者相互促进,形成动态循环系统,推动研究者从知识消费者向知识生产者迈进。这种“积累-转化-产出”的学术生产力模型,不仅遵循科研的普遍规律,也为个体研究者的学术成长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框架。
在“如何写好各类纵向课题申报书?”时,顾平教授重点阐述了申报课题的总体要求:1. 申报社科基金项目时,应凸显鲜明的时代特征、问题导向和创新意识,着力推出既代表正确方向又体现高水准的研究成果。2. 基础研究需紧密追踪国内外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的前沿动态,着力推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创新,确保研究具有较高的主体性、原创性和学术思想性。3. 应用研究应立足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具备现实性、针对性及较高的决策参考价值。4. 课题研究须服务于国家战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顾平教授的深刻透彻的见解既为现场全体师生梳理了论文写作与课题申报的思路,又为美术学院教师申报各类课题指点了方向,找对了方法,进一步拓宽了学术视野。


(美术学院师生们聆听讲座)
讲座现场,师生专注聆听、频频记录。顾平教授提出的“真实问题筛选模型”与“论证闭环设计”等工具,为在场教师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论框架。美术学院青年教师代表感慨:“这场讲座不仅破解了课题申报的‘技术密码’,更重塑了我们的学术思维——科研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以问题为锚点,在时代浪潮中寻找学术的坐标。”此次讲座既是学术经验的传递,更是科研精神的传承。在顾平教授的引领下,美术学院师生正以更清晰的路径、更开阔的视野,迈向艺术科研的星辰大海。